探寻百年前淘金华工:用勤奋智慧赢得当地尊重

来源: 中国新闻网2017-07-31 11:54:23

中新网7月26日电 新西兰天维网编译报道,18世纪末,大量中国移民进入新西兰,加入淘金热。他们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早期,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赢得了早期殖民者的尊重。但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,也为自己招来了埋怨,受到了不公正待遇。

依靠勤奋和智慧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

早期的中国淘金者,他们依靠勤奋和智慧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。

早期的中国淘金者,他们依靠勤奋和智慧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。

说起新西兰的早期华人,就不得不提广东开平。19世纪60年代,新西兰南岛但尼丁城附近发现大量金矿,由此引发了奥塔哥省中部地区的淘金热。1866年,第一批中国劳工到达新西兰。到19世纪70年代,已有近3000名华工在奥塔哥各地金矿场工作,人数约占该省淘金矿工总数的40%。

淘金热使奥塔哥成为新西兰最富裕的地区,作为首府的但尼丁也化身为一座崭新的现代城市。高峰时,南岛的奥塔哥-南地地区以及西海岸的金矿上有约8000名华工在此劳作,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开平。直到1980年代,新西兰大部分华人都是这些华工的后代。

这些淘金华工在新西兰赚得财富。据记载,1871年,一名淘金华工每年可赚得77个新西兰镑(1840年至1967年之间使用的货币,纽币取代新西兰镑时的汇率是2纽币等于1新镑),而在广东家乡,一个劳工同时期收入只相当于12到14新西兰镑。

最开始,这些华工的到来让当地人感到好奇,接着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赢得了早期殖民者的尊重。皇后镇当地报纸Lake Wakatipu Mail在1870年曾刊文称:“这些勤劳的人(指华工)在已经判定没有黄金的地方也淘出了金子,他们的技术令人惊叹。”

在新西兰历史学家Julia Bradshaw看来,华工不仅勤劳,而且有着丰富的经验,“他们是非常高效的工人,能在欧洲淘金者已经放弃的金矿发现黄金。”

到了1880年代,中国淘金者的人数占到了奥塔哥—南地地区人口总量的17%,占到矿工总数的40%,淘金量则占到总产量的30%。

 一些华工在箭镇的一次教堂活动结束后合影。一些华工在箭镇的一次教堂活动结束后合影。

其实早在1865年,当时奥塔哥-南地的淘金热已接近尾声,大量矿工开始向西海岸搬迁。为了维持当地的经济,奥塔哥-南地当局开始从澳大利亚和中国广东直接引入矿工。于是,又有不少华工加入到淘金热当中,这些工人不少都是同乡同族。

据悉,当时华工们在新西兰过着普通的生活,他们的目标是攒足100或200新西兰镑,待将来回乡后买房置地,或者建造一座西式洋楼。这也是开平碉楼(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)的由来。

尽管华工勤奋而且颇具天赋,总是能在贫矿上淘出黄金,但也因此引发了当地人的不满。也许正是华工的上述两项优点让不少当地人产生排斥情绪。这种情绪很快蔓延到了报纸上。

中国人不论到哪里,都不会丢弃家乡的传统。每年春节更是如此。1885年,奥塔哥的Tuapeka Times如此描述当地中国人庆祝春节:“过去一周,箭镇已经被200个中国人占满,他们燃放鞭炮让夜晚令人害怕。”

接着,歧视华人的立法获得通过。1896年开始,每个抵达新西兰的华人都要缴纳100新西兰镑的人头税,由此导致华人数量开始下降。1880年高峰时,居住在南岛西海岸的华人约有1800人,到了世纪之交就只剩下不足500人。

现在,南岛还保留着一些华工的旧居,其中最完整的一座就是亚林的商店。亚林(Ah Lum)又称Lau Lei(老雷),是一位备受尊重的华人社区领袖,他曾经从Shotover River救起一位溺水的欧洲矿工,成为当地的英雄。亚林懂英文和中文,因此会做生意,当翻译、代写信。中国淘金者把他的商店当作非正式的银行和社区聚会点,在这里抽烟和闲聊。阁楼还为客人和旅人提供住宿。

亚林商店是箭镇华人住区最后一家商店。1925年,亚林去世后,商店就关门了,华人社区的中心也就此消失。1983年,当地对这栋建筑进行考古发掘,发现了一些钱币、炊具、大烟枪以及赌具等文物。这些文物目前在箭镇湖区博物馆内展出。1986年,这座建筑被修复,成为19世纪南部淘金时代留下的唯一一家商店。

在但尼丁的黄金时代,祖籍广东的徐肇开也是当地最著名的华人富商。他开的商店不仅向华人出售食品和淘金所需装备,还提供侨汇银信收发、移民咨询等一系列服务。徐肇开家族目前已历经六代,有约600位后人。

  1900年,在一处聚居点,华工们聚在一起。1900年,在一处聚居点,华工们聚在一起。

早期淘金华工主要来自广东乡间,最初因生活所需在住所周围种植蔬菜。淘金热结束后,蔬菜种植成为新西兰华人的主要职业。至20世纪初,华人经营的菜园几乎分布在新西兰的每个市镇,此后他们同乡的亲友陆续移民新西兰,在菜园中工作。

令人遗憾的是,每7名华工中,就有1名死在金矿上。大多数华工带着赚来的钱返回家乡,买房置地。到了1920年代,留在新西兰的华工大多数已经年老体衰,无法劳作。而新西兰1898年引入的养老金计划又将华工排除在外,他们只得依靠慈善组织过活。

事实上,也有一些华工在新西兰获得了成功。有人开始开商店,或者投身种植业和养殖业,逐渐发家。由于赴新西兰的中国女性很少,一些华人娶了当地女子为妻。

历史学家Bradshaw称,中国矿工和其他国家的劳工一道,推升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他们向中央政府缴纳的黄金税,为新西兰的早期建设提供了资金,形成了今天新西兰公共系统的雏形。

“另外,他们(华工)大力发展种植业,为当地人提供了食物。”Bradshaw说,“中国人慷慨地捐助医院,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”(本组资料图片均来自新西兰皇后镇博物馆)

推荐阅读

头条推荐

要闻

台当局推出减香封炉政策 制...
综述:专家学者热议两岸融合发展
ECFA原产地证书助力厦台经贸往来
台湾高速发生3车追撞事故 造成2...
200余位两岸青年在北京大联欢

图片新闻

生活